
- 成员数 10
- 话题数 1586
- 回帖数 523
工作室介绍:
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工作室秉持资源共享、智慧共融、凝练思想、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,工作室将陆续通过课例研讨、专家引领、主题论坛、管理诊断、考察观摩、课题研究等组织形式,搭建多元、丰富、高端的学习平台,与各成员学校比肩同行,共同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径,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。
- Re:
线上教学 别样精彩
-
丁桂芳
05-05 22:17
- Re:
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
-
丁桂芳
04-07 05:19
- Re:
展示班级风采 提升班级凝聚力
-
靳凡玮
03-12 16:01
- Re:
《目送》读后感
-
靳凡玮
03-12 15:59
- Re:
龙腾虎跃,奋力拼搏,团结一心——记新密市政通路小学首届拔河比赛活动
-
靳凡玮
03-12 15:55
小学 -
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工作室
-
给缺钙的教育晒晒太阳
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李萍
还没接触这本书时,关于《虎妈战歌》的报道已勾起我强烈的阅读兴趣。于是,拿到《我在美国做妈妈——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》这本中国版的《虎妈战歌》时,我几乎是一口气——可以说是如攀登险峰般经历一路的起伏跌宕读完她。以至于为了梳理我的想法,我又一次翻开这本书。
不允许孩子在外面过夜,不允许参加玩伴聚会,不能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,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……这是虎妈蔡美儿对两个女儿的严厉家规;对于大女儿索菲娅的钢琴和小女儿露露的小提琴练习,更是苛刻的近乎无情:孩子每天练琴的时间会超过6小时,即使是在国外旅游途中,也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每天坚持练琴而全然不顾旅途的紧张和不开心;面对孩子没有付出努力就送给妈妈的生日贺卡和奶奶葬礼上的悼词,她会严肃而坚决的选择让孩子重新完成……就是在这种权威和执着之下,她的两个女儿从进学校大门的第一个学期,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“A”的全优记录,姐姐14岁就把钢琴弹到了世界音乐的圣殿——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大厅;妹妹12岁那年,就坐上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……
是什么让虎妈蔡美儿有如此“独裁式”的育儿行为?
因为她在比较中知道:美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的尊重,他们常常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,结果孩子很轻易地就选择了放弃,因为没有什么人天生就喜欢努力,孩子们也宁愿张开双臂去拥抱轻松……
因为她坚信: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,其实毫无乐趣可言。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,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。而孩子从本性来讲,绝不会爱好努力。因此,一开始就要不会给孩子选择“不努力”的机会
虎妈蔡美儿有一个坚定的信仰:“我只做正确的事,不在乎怎样讨孩子喜欢。”
作为一位老师,一位母亲,我无法完全赞同蔡美儿近乎“独裁”的育儿方式,但身边一个个事实似乎在印证着虎妈蔡美儿的选择有其积极的意义。尊重孩子的理念近些年在中国也大行其道,在所谓尊重孩子的理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家长和老师,正在演变成“怎么讨好孩子”的教育现状。很多家长不敢要求孩子,不敢批评孩子,不能批评孩子;教师也在尊重孩子的“漩涡”中纠结,特别明显的是不敢动用惩罚手段,放弃本该做的正确的事,因为“惩罚一不小心就变成体罚”,以至于教育部在《班主任工作规定》中把“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”写进条文,什么是适当方式?是以老师的处理还是以学生的反应来判断适当?很难说得清的事情让老师处境尴尬。这种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畸形现状造就了一批“娇无力”和“肌无力”的孩子。“娇无力”的孩子听不得批评,似乎来股北风就谢了;“肌无力”的孩子没有学习的力量,对待学习中的困难或挑战,很容易表现出“没兴趣、没能力、我放弃”的症状。可我们的很多家长和老师还在“孩子,你很棒;孩子,你是最棒的”中挣扎,来说服自己不为孩子眼前的失利而失望,让孩子由愿望中的自信变成了自负。我把它称之为却“钙”的教育。我遇到过一位家长,是某大学的老师,尊重孩子的理念做到了极致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她就选择了让孩子自己选择,自己负责,绝不干涉。孩子放学回家,想看电视看电视,想玩游戏玩游戏,想玩到多长时间就玩到多长时间(记得她给我说过孩子又一次周末连续玩了八个小时),作业想写就写,不想写就不写,一些特长课想上了可以去上,不想上了就停下来。以至于孩子一堆的问题我找她交流的时候,她还说我尊重我的孩子,我信任我的孩子,我要我的孩子快乐和自由,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尊重变成了十足的放纵。
培养孩子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,没有哪种方法能对所有的孩子有用。但虎妈蔡美儿如战斗般朝着目标往前冲的一路战歌,相信会给我们缺“钙”的教育一股强烈的日光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