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成员数 10
- 话题数 210
- 回帖数 36
工作室介绍:
郑州市第101中学校长工作室由七位成员组成,主持人李国喜校长是河南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专家、河南省骨干教师、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、郑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,常年在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,善于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学习,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,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,教学成绩突出,管理工作经验丰富,曾先后担任郑州九中学副校长、郑州五十二中校长,现任郑州市第101中学校长。 <br/>
五位学员分别是郑州9中副校长陈晓、郑州44中党总支副书记丁红、郑州102中学纪委书记高淑敏、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魏小山、郑州106中学副校长程龙。<br/>
工作室助理王占世是郑州市第101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。
- Re:
《荒漠化的防治》教学实录与反思
-
0115002897
12-17 20:37
- Re:
新生教育讲座(三)
-
0115002897
12-15 18:53
- Re:
任务驱动式学案中学习情境的创设
-
0115002897
12-15 18:52
- Re:
新生教育讲座(九)
-
0115002897
12-15 18:51
- Re:
抓住这四点,就能打开高中发展的新天地——叶翠微(转自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20期)
-
0115002897
12-15 18:50
高中 -
郑州市第101中学校长工作室
-
一、设计的理念
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法,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,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,旨在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,让学生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和方法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以西北地区为例,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;
2. 以西北地区为例,针对荒漠化的成因提出防治的措施;
3.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析,能够将方法迁移应用到一个陌生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,并能提出治理措施。
三、教学重点和难点
重点: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
难点:陌生区域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创设情境、提出问题
师:播放ppt展示雾霾、水污染、土地荒漠化、水土流失等图片,提出问题——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——,
生:环境问题;
师:环境问题有两大主要类型——。
生:环境污染、生态破坏
师:播放ppt,展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。
【设计意图】:不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概念比较模糊,这样的导入旨在让学生理清土地荒漠化、水土流失、水污染、生态破坏、环境问题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。
(二)明确要求,给出方法
ppt展示课标要求——以某区域为例,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,诸如水土流失、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,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。
ppt展示区域地理环境问题分析方法。
师:分析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,首先要确定区域的位置和范围,并依此推断该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,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原因、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的措施。其中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,重点是人为原因。措施的提出要针对原因。
【设计意图】: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要求,了解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。
(三) 案例分析——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
(1)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
教师布置任务——读书找出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
学生执行
教师提出问题1:根据你的理解,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土地荒漠化
土地退化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
生: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实质,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原因,干旱、半干旱区是荒漠化主要发生的地方,沙漠化、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是荒漠化的表现。
问题2:荒漠和荒漠化有没有区别?
生:荒漠是一种景观、荒漠化是一个过程。
问题3:根据你的理解,运用下列关键词说明土地退化的过程
(缺少)水分 植被 土壤 生产力丧失
生:因缺少水分,植物生长不好,进而会影响到土壤肥力,长久会使得土地生产力丧失,土地退化。
【设计意图】:让学生明白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,为荒漠化原因的探究做铺垫。
过渡: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。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推断,目前世界约1/4的陆地、2/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。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、分布广、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,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。
(2)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
师:请一位同学指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、范围,分析该地区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。
生:(指图说西北的位置和范围)西北地区主要是在内陆干旱、半干旱区,这个地方最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荒漠化。
【设计意图】: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。
(3)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
合作探究一:结合课本图2.1和2.2,分析西北地区气候、河流、植被、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,说明荒漠化潜在的自然因素。
学生六人一组合作探究,时间5分钟
学生汇报,师生归纳总结:
气候
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,降水稀少,干旱多风
河流
河流少,多为内流河,水量小
植被
植被稀疏,为草原、荒漠
土壤
土壤发育差,多沙质沉积物
教师点评:除了分析这几个自然因素各自的特征外,还应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。气候干旱导致河流水量小,二者会导致该地区植被稀疏,进而影响到土壤。从分析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整体特征是干旱,干旱的环境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,干旱本身就蕴藏着荒漠化的威胁。
【设计意图】: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。
师:世界范围内哪些地方容易产生荒漠化问题?
生:干旱的地区。
师:哪些地方干旱呢?可以从气候类型上考虑。
生: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
师:指图,实际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地方主要就集中在这两种气候类型附近。
【设计意图】: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。
过渡:干旱只是潜在的自然因素。荒漠化还有一个重要的自然原因就是气候异常。西北地区有一个特点就是降水的变率大,某些年份,多雨年抑制风沙活动,相反,多年持续干旱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。刚才我们分析了形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,事实上,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,人类活动常起决定性作用。调查表明,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,有90%是人为因素所致。我们来看看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。
(4)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
合作探究二——结合课本P18、P19文字材料及阅读材料,分析这些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,指出各人为因素的动机及主要出现的地区。
生:合作探究、汇报
人为因素
原因
地区分布
过度樵采
能源缺乏
增加收入
干旱区、绿洲边缘,能源缺乏地区;草原区,采挖药材、发菜,如河西走廊
过度放牧
短期的经济利益
草原牧区
过度开垦
耕地、粮食不足
干旱、半干旱的旱农垦区,
水资源利用不当
水源不足
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
师:人为什么要有这些不合理的活动,跟人口压力有没有关系?有着怎样的关系。
生:人口压力过大是这些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根本原因。
【设计意图】: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。
师:荒漠化会对一个地方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呢?
播放ppt展示几幅荒漠化造成的图片,学生了解其危害。
师:面对荒漠化,我们人类能做些什么?请针对荒漠化的原因,提出其相应的防治措施。
(5)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
学生思考回答
针对气候干旱等自然原因——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造防护体系
针对人口激增——要控制人口增长
针对过度樵采——要采取综合措施,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
针对过度放牧、过度农垦——要调节农、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
针对水资源利用不当——要合理利用水资源
师:ppt展示并介绍我国的防护体系、解决能源问题的一些手段、新疆坎儿井等。
【设计意图】: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。
过渡:到此为止,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已经分析完,大家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掌握了多少,我们来进行举一反三——依据课本20页图文资料说出非洲沙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原因。
(四) 举一反三——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、社会经济因素分析
分组探究——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原因
第一组:结合活动资料1分析该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
第二组:结合活动资料2分析该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
师生归纳总结:非洲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、半干旱、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,降水有限且特别集中,蒸发强,极易出现干旱问题,这是由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决定的。人为因素有人口压力、过渡放牧、过渡农垦等。
【设计意图】: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。
(五) 课堂反馈
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,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(如右图)。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多水库,几乎拦截全部河水。随着人口增长、耕地扩大,民勤县地表水骤减,地下水位急剧下降,导致胡杨、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。肆虐的风沙,荒废的田园,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,“决不能富一阵子,后悔一辈子”。据此回答1~3题。
1.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( )
①水资源短缺 ②土地荒漠化 ③旱涝灾害 ④水土流失
A.①③ B.②③ C.①④ D.①②
2.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人为原因是( )
①过度用水 ②滥砍滥伐 ③过度放牧 ④上游拦截河水
A.①③ B.②③ C.①④ D.①②
3.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( )
A.放弃全部耕地 B.合理调水
C.加强能源建设 D.大量开采地下水,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
【设计意图】: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。
(六) 课堂小结
今天我们以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为例,学习了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,并举一反三分析了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。当然,荒漠化只是环境问题的一种,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环境问题的分析。今天的作业:依据课本24页阅读材料“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”,分析苏联垦荒区荒漠化问题。
五、课后反思
(1)、成功之处:
①、能够从课标出发灵活采用案例教学法。案例教学是通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,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,他真正重视的是求出答案的过程。首先给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方法,继而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,分析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,了解荒漠化问题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危害,并提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,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知识迁移,将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应用到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防治,这就是本节内容采取的案例分析方法。
②、能够保持目标——过程——评价的一致性。依据课程标准,本节课的核心点主要在“自然因素”、“人为因素”、“防治措施”和“陌生区域知识迁移”四个方面,四个探究任务和反馈内容分别就此设置,较好地保证了课堂的有效性。
③、设计安排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。活动设计上从教学的重点出发,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,在分析荒漠化成因教学环节中,设计安排小组合作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,并让学生寻找荒漠化几个人为因素出现的动机以及主要出现的地区,指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。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陌生区域地理环境问题的分析,在难点的突破上,也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后,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再给予鼓励性评价和订正。
④、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。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、思考题,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。在教学设计中,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,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、活动题、思考题、案例材料等。如课堂上的举一反三设计,就选取第20页《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、社会经济因素分析》有关材料,对活动题、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。这样处理,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,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,体现了“用教材教,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”。
⑤、重视板书设计。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,但不可能一一板书,而是选取了课堂的核心内容——荒漠化的原因和措施,在板书设计上采用措施和原因相对应的方式,这样设计的板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抓住本节课重点,并培养他们建立这种针对原因提措施的逻辑思路,更有助于他们以后复习备考。
⑥、教学设计有闪光点。首先在课堂的导入上通过几张图片引出环境问题,又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分类做了回顾,使学生再次明确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,这是非常有必要的;其次,能够适时对知识进行迁移和深入挖掘,如,分析完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后,随即提出问题,在世界范围内哪些地方容易出现荒漠化问题?在分析了荒漠化的几种人为因素之后提出:燃料缺乏、收入不足以及贫困的原因是什么,引导学生得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——人口压力。
(2)、不足之处
①、留给学生思考和探讨的时间相对较短。本节课教学容量大,有些提问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较少,在课堂探究环节尤其是探究任务三——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的提出这一环节,应该多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。
②、课堂生成性问题较少。学生对于探讨问题进行汇报主要是一人汇报,随即就是教师点评,没有听取更多学生的观点,扼杀了生成性问题产生的机会。教师在点拨时也存在急于给出答案、深度不够等现象。
③、课堂的趣味性考虑不足。本节课主要侧重了案例教学要旨,忽视了课堂趣味性的开发,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有些学生来说不免会觉得乏味,课堂气氛显得沉闷而严肃。
(3)、再教设计
本节课容量大,所以更要对核心内容进行再精简提炼,针对一些不尽如意的环节,重新进行如下设计安排:将探究活动“荒漠化的人为因素”与“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”合并,具体做法是:给出材料1——“不法农民到内蒙古挖野菜”图文资料、材料2——图2.6“掘井带来的负作用”、材料3——图2.5“黄沙掩盖下的丝绸之路”,材料4——“万里长城和农牧过渡地带”,分组让学生探讨每个资料反映的人为因素,这种人为因素产生的原因,并提出相应的措施。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,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设身处地为荒漠化提措施,相信课堂会出现较好的探讨氛围。
本节课上完,我有两个感触:第一,课标解读很重要,它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设计,关系到一节课的效率和效果。第二,更深地体会了教材的作用,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内涵。而如何才能够准确把握课标要求,恰当的运用教材,这需要有深入的对于高考题的研究做铺垫。多做并多研究高考题,是我接下来的一个努力方向。